六大机器人产业发展区域分析京津冀创新相对
摘要:京津冀地区是机器人产业的重要发展基地,区域内北京、天津、河北在机器人产业发展方面已逐步构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关系。京津冀三地在机器人产业链、智力资源、创新平台、应用开发和政策环境等方面各有优势,集聚发展态势显著。
当前,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延续扩大,工业、特种机器人市场增速稳定,服务机器人增速突出。技术创新围绕仿生结构、人工智能和人机协作不断深入,产品在教育陪护、医疗康复、危险环境等领域的运用持续拓展,企业前瞻布局和投资并购异常活跃,全球机器人产业正迎来新一轮增长。
根据我国行政和地理区划方式,结合机器人产业实地发展基础及特点,将全国划分为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共六大区域,经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综合评价六大机器人产业集聚区的产业规模效益、结构水平、创新能力、会聚情况和发展环境,系统比较各区域估值得分情况。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在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中基础最雄厚,较其他区域领先优势显著,珠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产业逐步发展壮大,东北地区虽具有机器人产业先发优势,但近年来产业整体创新能力有限,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但仍表现出一定后发潜力。
一、京津冀地区: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相对领先
京津冀地区是机器人产业的重要发展基地,区域内北京、天津、河北在机器人产业发展方面已逐渐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关系。京津冀三地在机器人产业链、智力资源、创新平台、应用开发和政策环境等方面各有优势,集聚发展态势显著。
(1)产业范围效益
京津冀地区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共 87家,总产值450亿元,平均销售利润率达16%,产业规模处于全国中上水平。北京工业机器人数量不多,服务机器人发展规模和相干人工智能基础技术全国领先;天津以天津机器人产业园和滨海机器人产业园为核心,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水下特种机器人;河北以发展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为主,重点打造若干特点产业基地及园区。
(2)产业结构水平
京津冀地区延续打造以智能机器人为主要方向的创新平台。北京在人形机器人、操作系统等机器人核心关键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智能家用服务机器人不断兴起,人工智能相干技术不断优化,已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智能机器人创新链;天津在智能服务机器人方向已形成智能平衡车、水下特种机器人的产业会聚;河北唐山已成为金属焊接、矿用探险等行业机器人研发基地。京津冀地区机器人产业平均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处于全国中游水平,部份重点企业已实现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但大部分零部件仍需进口。
(3)产业创新能力
北京市具有国内领先的研发创新资源,涌现出一批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实体和核心产品,实现了从硬件到软件,从产品到服务的机器人产业链覆盖;天津在机器人研发以高等院校为主导,专利多分布在工业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和医用机器人方面;河北正通过开放合作引进机器人产业创新资源,强化与北京等创新会聚中心的协同合作,稳步推进特种机器人产业发展。
(4)产业会聚情况
京津冀地区产业会聚度CR5指标为15%,在智能机器人领域出现出一批典型企业,已具备一定市场竞争实力。京津冀地区部份龙头企业自主研发核心零部件现象较为普遍,但在工业机器人和部份服务机器人领域核心零部件均为进口。京津冀地区机近三分之一的企业具有自主品牌,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5)产业发展环境
京津冀地区人才环境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聚集了包括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在内的2 家机器人领域重点科研院所。京津冀地区金融环境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平均金融增加值处于全国较高水平。
2、长三角地区:综合实力雄厚增进产业高速发展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工业机器人产业起步早、发展基础较为雄厚,在上海、昆山、常州、徐州、南京等地已构成会聚效应。长三角地区已构成了较为完备的机器人产业链,在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产业范围效益
长三角地区机器人相干企业数量共1271家,总产值达860亿元,平均销售利润率达15%,无论是企业数量、产业规模,还是平均销售利润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全球机器人巨头均在长三角特别是上海设有总部或基地,对长三角地区的产业效益贡献巨大,凭仗规模效益、先进软硬件设计和生产能力,保持技术、市场优势,占据消费机器人高端和高附加值市场。同时,国内龙头企业也纷纭落户长三角地区,构成了研发、生产、运用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会聚了一批本体和功能部件企业、系统集成商和相干科研院所。
(2)产业结构水平
长三角地区机器人本体研发及生产企业占比及高端产品收入占比位于全国中上水平,平均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一样领跑全国。整体来看,长三角正在形成从上游的减速器制造、零部件控制系统生产到中游的本体制造和下游系统集成服务等完整的产业链条,这些产业链条的大型企业又对其他关联企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进一步加快了机器人制造企业在长三角的集聚发展。同时,长三角地区系统集成业务在全国占据绝对优势,有四成的系统集成业务在此会聚。
(3)产业创新能力
专利方面,长三角地区主要以江苏和浙江为主,集中在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东南大学等重点高校,同时区域内重点企业也拥有一定数量的专利授权。长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平均研发投入占比在全国相对领先,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也显著高于其他主要地区。
(4)产业集聚情况
长三角地区由于设有全球机器人巨头总部基地,机器人产业集聚度较高,会聚度CR5指标为40%。国内部分龙头企业加快核心零部件的本地化生产能力,但仍处于发展初期,大部分的核心零部件均处于外购阶段。区域散布上,长三角地区构成多点分布、错位竞争的特点,但产业整体协同发展能力有待增强。市场布局方面,长三角地区的工程机械、汽车、大飞机、轮船、电子制造等优势产业为工业机器人应用提供广阔的市场,为产业发展壮大提供市场推动力。同时,长三角地区机器人品牌企业数量居于全国首位。
(五)产业发展环境
长三角地区人材环境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聚集了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芜湖哈特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等近20家相干院校和研究机构。部份企业参与机器人研发,与高校科研院所构成优势互补,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对机器人设计、开发和应用等进行研究,从技术基础到技术应用均展开多方面合作。长三角地区金融环境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平均金融增加值占比仅次于京津冀地区。
三、珠三角地区:运用市场广阔推动多地协同发展
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机器人产业的重要地区,区域内深圳、广州、东莞、顺德等地在机器人产业发展方面已逐步形成多点发展、协同推动关系。珠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应用市场较为广阔、基础技术发展实力较强,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条。
(1)产业规模效益
珠三角地区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为747家,仅次于长三角地区,总产值达750亿元,平均销售利润率为17%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珠三角地区企业积极与具有技术优势的国际机器人龙头企业对接,完成多项企业的引进合作。世界龙头企业的入驻,有力推动珠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规模扩大。
(2)产业结构水平
珠三角地区机器人本体研发及生产企业占比低于长三角和京津冀等地区,高端产品收入占比也没有优势,但平均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珠三角地区在数控机床领域有比较好的基础,已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特别在机器人控制系统和伺服系统的相干技术处于全国领先位置。随着工业机器人市场和技术的日臻成熟,珠三角地区一批本土智能制造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掌握了一定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逐渐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
(3)产业创新能力
珠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平均研发投入占比仅低于长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多,出现出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优秀企业,在数控设备、无人物流、自动化控制器、无人机领域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
(四)产业会聚情况
珠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会聚度较低,CR5指标为15%,在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核心零部件领域均涌现出一批优秀企业,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实力。珠三角地区平均核心零部件本地化率处于全国中游水平,特别是部分本地龙头企业在机器人控制系统和伺服系统方面具有较强技术实力,而中小型企业的核心零部件仍以进口为主。珠三角地区机器人自主品牌企业占比不高,在自主品牌建设方面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五)产业发展环境
珠三角地区人材环境在全国处于中游位置,与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相比具有一定差距。珠三角地区具备一定的机器人研发实力,聚集了包括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广州智能设备研究院、华南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等近20家机器人院校及研究机构。珠三角地区金融环境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相干投资基金发展迅速、投资方式灵活、覆盖面较广,为机器人产业提供较为雄厚的资金支持。
4、东北地区:龙头企业对产业链带动作用明显
东北地区是我国机器人产业的重要发展区域,哈尔滨、沈阳、抚顺等地在机器人产业发展方面已积累一定基础。东北地区依托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面向重点行业开发成套机器人装备,针对国防、民用领域需求开发服务机器人系列产品,重点研发海洋作业机器人。
(一)产业范围效益
东北地区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为257家,显著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总产值4 0亿元,平均销售利润率为1 %处于全国中游水平。东北地区重点发展焊接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喷釉机器人和其它服务型机器人,同时加快关键基础零部件及通用部件生产,逐步形成整机制造、零部件生产区、精密加工及产业创新中心的机器人产业链格局。
(二)产业结构水平
东北地区机器人本体研发及生产企业占比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高端产品收入占比处于全国中游水平,平均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东北地区在机器人技术储备方面具有较强竞争实力,掌握了一定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并具有自主技术引领、产品体系完备、应用领域广泛的主要特点,但中小企业发展水平相比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仍有一定差距。
(三)产业创新能力
东北地区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集中度较高,但平均研发投入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在全国均不占优势。东北地区机器人重点龙头企业规模大、创新能力强,在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在多关节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自动化装备等领域具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其产品与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制造、医疗、核电等行业。
(4)产业会聚情况
东北地区机器人产业会聚度CR5指标为50%,高居全国首位,本区域内龙头企业均位居全国机器人企业第一梯队。得益于东北地区较为雄厚的技术研发基础,东北地区平均核心零部件本地化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轴承、电路板、传感器等机器人配套零部件生产能力有限。东北地区机器人自主品牌企业占比不高,本地化应用能力有限,应用市场仍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东南沿海。
(五)产业发展环境
东北地区人材环境在全国处于中等位置,与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相比仍具有一定差距。东北地区集聚了包括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4家机器人相关高校及研究机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较强。东北地区金融增加值占比处于全国中游水平,产业投融资相对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较为滞后,成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实力的重要突破口。
5、中部地区:政策优势引发产业会聚效应初显
虽然中部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但凭借战略布局和政策支持,目前已形成一定的会聚效应。通过大力引进机器人龙头企业,积极培养本土企业,中部地区正在逐渐打造链条完整、技术先进、优势突出的机器人产业链,引导产需公道对接,加快工业机器人研发、产业化集成与应用创新步伐,在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1)产业规模效益
中部地区机器人相干企业数量45 家,总产值达600亿元,平均销售利润率为11%,均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依托已有工业基础,通过系列扶持政策,以打造机器人产业园区为载体,引进培育机器人骨干企业。通过建设洛阳机器人智能设备产业园、武汉机器人产业园等重点园区,中部地区聚集了一批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重点企业,产业集聚态势初步形成。
(2)产业结构水平
中部地区机器人本体研发及生产企业占比及高端产品收入占比均处于全国中游发展水平,平均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较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仍有一定差距。中部地区由于发展机器人产业基础较弱,以对外引进为主,通过产业链各环节的科学设计,产业结构将日趋完善,未来发展仍具较大潜力。随着科研成果转化的不断推动,中部地区将以开放式创新方式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团队,本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亦具有更好的延展性。
(3)产业创新能力
中部地区机器人产业平均研发投入占比及整体研发投入在全国属于中游位置,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与机器人产业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差距。中部地区正涌现一批创新型机器人企业,不断突破核心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在焊接机器人、高级数控设备、减速机、控制系统及环境检测装备等领域均有一定的研发实力与品牌影响力。
(4)产业集聚情况
中部地区机器人产业集聚度CR5指标为 0%,平均核心零部件本地化率较低,虽然以华中数控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加强自主核心零部件研发生产能力,但其他大部分企业仍以加工组装为主,缺少关键核心技术,关键核心部件仍主要依赖进口,本土化生产能力有限。中部地区机器人品牌企业数量位于全国中下游水平,除少数机器人骨干企业外,大部分机器人缺少品牌认知度。中部地区科研基础较弱,产业链上下游贯通能力有限,在发展机器人智能化技术方面意识不强。
(五)产业发展环境
中部地区人材环境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聚集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国家数控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9家重点院校及科研机构。中部地区积极引进国内先进技术创新团队,与高校科研院所形成深度合作。但中部地区平均金融增加值占比仅高于西部地区,整体金融环境发展较为滞后。
六、西部地区:增进产业发展的各类资源仍较稀缺
西部地区作为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后发之地,通过会聚机器人本体制造、系统集成及智能化改造行业资源,组织实施一批机器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重大项目,重点发展机器人关键技术和扶持骨干企业,打造集研发、整机制造、系统集成、零部件配套和应用服务于一体的机器人及智能设备产业链雏形。
(一)产业规模效益
西部地区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2 4家,总产值 50亿元,平均销售利润率为9%,均处在全国较低水平,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等发达地区有不小的差距。西部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核心区域根据本身资源禀赋单点突破,以机器人产业园区为主要载体,发挥产业规模化效应。
(2)产业结构水平
西部地区机器人本体研发及生产企业占比、高端产品收入占比与平均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均处于相对落后的发展水平。由于本地发展机器人产业基础不足,西部地区主要依靠资源外部引进和自主培养相结合,基于已有工业基础,由点到链拓展机器人产业,集中优势力量进行产品开发,部份工业基础较好的区域未来发展可期。
(3)产业创新能力
西部地区机器人整体研发投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与机器人产业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尽管如此,西部区域机器人重点企业在伺服电机、控制器、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领域仍有一定的技术突破能力,对外提供较为成熟的设备产品及解决方案。
(4)产业会聚情况
西部地区机器人产业会聚度CR5指标为28%,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缺少大型骨干企业,龙头企业引领带动效应仍未构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机器人产业较为分散,大部分企业仍以加工组装为主,品牌企业数量较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差距较大,产业发展任重道远。
(五)产业发展环境
西部地区虽然科研机构总数较少,但仍聚集了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兰州大学、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研究院等7家国内机器人领域高校及研究机构,在机器人研发与教育培训方面创造了丰富的成果。西部地区平均金融增加值占比低于中部地区,尚未构成推动产业快速发展的金融生态体系。
小孩为什么不爱吃饭小孩脾胃虚弱用药
薏芽健脾凝胶疗程
-
被喷“意淫谷爱凌”!有Rapper被网暴后表示
什么情况。 有Rapper再次登上了风口浪尖。 这次是远古时代MC约拿。 他因为他...
2024-12-16
-
调查|“双减”一周年,教培机构主导,仍有老师私下攒班
北京日报浏览器 | 摄影记者 莫凡 宗媛媛“双减”新政策落地即将满一周年,...
2024-11-21
-
78官测:threezero机甲周边系列 PREMIUM 电影 变形金刚 飞鹰 擎天柱
78官测:threezero机兵沿线系列 PREMIUM 片子 变形金刚 飞龙 破坏者 评论转自78D...
2024-11-09
-
2022年,十二生肖阳历7月份运势南北向!
2022年,十二如意阴历7年初份吉凶过渡到! 文/易鑫 7年初吉凶丁未——小暑...
2024-11-08
-
2022年全球各地全球性嵌入式展会排期计划表
德国美因茨软件系统展览馆会embedded world 展览馆整整:2022年06翌年21日 ~ 06翌...
2024-11-06
-
重磅!墨尔本顶级私校酝酿新校,学费低很多!华人妈亲述4岁琪一波三折入学过程
...
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