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连续暴跌三十而立的富士康转型之路该如

服装加工设备2019年09月29日

  分享到:

  易信

  

  空间

  微博

  更多

  用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t+-

  上市之后股价“一泻千里”,富士康究竟为何不被资本市场所看好?三十而立的富士康今后转型之路又该何去何从呢?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6月8日,历史上市值最大的一只“独角兽”公司富士康工业互联股份有限公司(6011 )正式登陆a股,股票名字为“工业富联”(以下简称“富士康”)。开盘后其股价涨幅就达到了首日最高限度,依照目前19.8 元的股价来计算,富士康以 906亿的市值超过海康威视,成为a股市值最高的科技企业。券商预测称,若连续11个涨停,其市值将超过贵州茅台,到达万亿。

  作为富士康的缔造者郭台铭,这位台湾首富,身价也将从85亿美元继续大幅飙升,在全球顶级富豪俱乐部的排名也将大踏步跃进。

  不过,现实总是很残暴,在经历了三个涨停板以后,6月20日,工业富联在短短12个交易日里跌出了一条“华丽的抛物线”,股价遭受连续暴跌,市值蒸发1600亿元,市值缩水将近五个中国电信的体量( 70亿)!

  那末,一直以来被外界诟病“血汗工厂”和“代工厂”的富士康,是如何摸爬滚打走向ipo的呢?其上市以后股价“一落千丈”的背后,究竟为何不被资本市场所看好?三十而立的富士康今后转型之路又该何去何从呢?

  从低谷到上市,提升品牌价值之路并不好走

  回顾富士康在祖国大陆扎根发展的点点滴滴,这家神奇而又神秘的企业,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迎来了 0岁的生日,而在很多人的眼里,对富士康的印象还仅限于“工人跳楼”和“苹果的代工厂”。确实,早期的富士康确切是以“代工厂”起家的,曾经的“连跳”也给富士康带来了不小的打击。可以看出,这些年富士康的成长之路也是十分的曲折,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也属实不易。

  在1974年,郭台铭在中国台湾创办了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精密团体。并在改革开放期间,郭台铭选择扎根深圳,在1988年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工厂,也就是今天的富士康,郭台铭便依靠内地工人降低生产成本,不断的拓展外销产业,业绩也获得了迅速增长。

  而富士康真正被众人所熟知还是在199 年,富士康在苹果的低谷时期争取到了imac的订单。2002年,富士康踏入pc主板行业, 年后,鸿海出货量直逼行业巨头华硕,嘉技、微星、精英等传统主板大厂。2007年,苹果推出了第一代iphone,郭台铭与乔布斯见面并达成合作。对富士康来说,也开始从一家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百人小厂,逐渐成长为了“全球最大代工厂”。

  经过了 0年的发展,富士康的客户现已经遍布全球,包括苹果、amazon、cisco、戴尔、惠普、华为、联想、netapp、nokia等多家知名企业。而对于一家全球知名企业而言,想要找到合格供应商程序十分复杂且历时久长,富士康的粘性也就不言而喻了。如今,富士康已是一家年收入近9000亿元、拥有员工120万人的“超级企业”,并且已顺利在a股上市。很难想象,一个被外界称为代工厂的企业,能够获得如此骄人成绩。

  其实,郭台铭一直以来都很想摘掉富士康“代工厂”的帽子,并且经常在很多不同的场合说:“我们不是工厂,而是智能制造基地。”让笔者不禁联想到,雷军也一直在强调,小米不是一家硬件公司而是互联公司,不过,从各项数据显示,小米依然是一家硬件公司,而富士康本身仍是传统制造业,本质上也还是代工企业。

  为此,郭台铭一直都有在尝试新的领域,随着互联的发展,在2010年,富士康推出了“门店+站”的体系构想。201 年,富士康又推出了拓展品牌的销售渠道“富连”。2014年,富士康子公司fih mobile从国外挑选创业公司,要创办自己的硬件创业公司孵化中心。2015年,从天猫平台撤下,富士康计划建设独立的业务部门经营富连。

  明显,这些尝试均以失败告终。不过,郭台铭并没有放弃,在今年1月29日,郭台铭还曾试图染指造车领域,小鹏汽车宣布成功完成b轮22亿亿元融资,富士康出现在股东名单中。以上种种迹象似乎都深深体现出了这家上市公司背后的焦虑。

  富士康难以翻越的两座大山:技术与人工

  眼看着富士康在不断尝试新的模式来证明自己不是一家简单的代工厂,心中不免会有一丝悲凉,那末,富士康在技术领域的造诣为什么迟迟不前?以工人数量为傲的富士康又究竟在面临着怎样的痛点呢?

  从技术方面来讲,其实在2008年上半年,富士康的产品手册里已经包括了4款机器人。2009年,富士康已有了10余款机器人。同时,团队也在美国申请了几十项专利。但是,2011年起,富士康就提出将在5到10年内装配100万台机械手臂,但“百万机器人”计划进展仿佛并不顺利,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兴起,富士康机器人也逐步落后了对手好多年。

  根据工业富联招股说明书显示,2015年至2017?年,该公司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75%、2.01%和2.24%。尽管呈连年上升趋势,但比例依然不高。另外,过去三年,工业富联在精密工具和工业机器人上的收入比重依然太小,销售收入分别为9. 4亿元、6.51亿元和9.66亿元,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均在0. 5%以下。

  另外,通过廉价劳动力来取得发展的企业,并没有利用庞大的体量而进一步努力研发出和美欧韩日匹敌的核心技术,仍然依赖低端代工来取得主要利润,这样的企业,看起来仿佛“没有灵魂”,而且,也即将触及“天花板”。

  根据富士康公布的财报来看,生产iphone x的利润已跌了40%。人民曾登过一篇文章,一台苹果,中国内地仅赚其中的1/20,包括中国工人辛勤组装的 美元。在苹果面前,无论是供应链还是代工厂,议价能力并不强。

  可即便如此,苹果对富士康而言仍然相当重要。随着近期中美贸易战的烽火不断升级,苹果公司和富士康的关系仿佛也收到了波动,好好的苹果概念居然成了股价毒药,现如今美国方面的风吹草动,都让富士康草木皆兵。而一旦失去苹果订单或苹果销量下滑,对富士康而言都将是十分沉重的打击。所谓的“国际代工”,在创造就业机会和利润的同时,其背后更多的是辛酸。

  虽然与初创企业相比,富士康拥有绝对丰富的资源,但由于受制于市场下端的制造业,富士康是一个典型的在技术上高开低走的企业,对互联商业运作模式的不理解却是实实在在的硬伤。对富士康而言,代工一直是主要业务,其获取的利益远超过“转型”之后的互联商业。当一种赚钱更加容易和熟悉的技能要被“抢夺”之时,传统企业中一定会出现很强的抗拒力。

  再来看人工方面。自2010年1月2 日富士康员工第一跳起至2010年11月5日,伴随着一个个鲜活生命落地时的沉重闷响,富士康的全国各地工厂发生了14起跳楼事件,引起社会各界乃至全球的关注。也正是在这1时期,这位“代工皇帝”遭到了史无前例的质疑,而他所缔造的“富士康帝国”也被冠以“血汗工厂”之恶名,成了往后难以甩开的魔咒。

  虽然富士康针对“连跳”事件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但管理制度本身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良,还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地方政府滥用公共资源为富士康招工;富士康剥削学生工;严苛管理未改,工人自杀继续;加薪实为空头支票。

  随之而来的后遗症也随之显现,如今富士康招人也成了困难,据了解,富士康已经采用贴钱招员工的方法,但仍不见起色。受制于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模式,却在劳动力方面捉襟见肘,这对富士康来讲也更加苦不堪言。

  “代工厂”模式逐步褪色,破局之路该何去何从?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富士康就像a股市场上的贵妇人,乍一看去,堂而皇之,要多华丽有多华丽,似乎一切皆有可能。但将华丽的外衣揭去,就只是一个重资产的硬件代工企业而已。如果没法挣脱这个本质,想要在股市上有尚佳表现,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富士康转型的需求已迫在眉睫,但转型远比创业要艰苦的多,尤其是对传统企业而言。

  首先富士康想要摘掉“代工厂”的帽子必须改变核心模式,只有掌握属于自己的整体生产链才能有所话语权。也就是富士康要开始延伸上游市场的研发与下游市场的成品销售,但这相当于要进行产业模式的更替,从单纯的再加工企业转型到技术、加工、销售的综合企业。这也就是郭台铭大肆宣扬的“工业互联”。

  站在富士康的角度,如果工业互联的假想能够实现,那么苹果对富士康的身份将从上游任务发包商转换为产品设计商,作为最终产品的工业集成单位,富士康也许将成为整个互联的关键。

  但是,富士康从纯制造转向品牌产品的业务多元化努力成败参半,部分原因是它没法与苹果等大企业竞争。而且,由于代工制造的商业模式,想要成功转型向工业互联迈进,重新改造自己对富士康来讲绝非易事。

  所谓上帝为你关闭一扇门,必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似乎改善竞争原力,化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探索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生产,才是富士康破局之路的最优解。而且,在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的确在逐步丧失优势的今天,工作流程自动化还能够有效化解富士康在人工方面深深的痛点。

  根据德银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年,机器人的年出货量平均增长率是16%,对工业公司来说,增长率已经非常之高了。在自动化浪潮到来以后,对约60%的工作而言,最少有三分之一的工作内容将实现自动化。

  例如亚马逊部署了 万仓储机器人美国的科技巨头亚马逊的仓储中心,基本上已经完全自动化,物流机器人取代了大多数原先需要蓝领的工作岗位。

  不过,机器人取代其实不意味着失业,人工智能战略只是让智能机器人来替代“危险、枯燥、乏味”的人类工作。届时还会有新的工作岗位被创造出来,人们需要学习新的技能来面对“就业大迁移”。从人口数量角度来看,到时中国将面临最大规模的就业变迁。

  而在上文也提到过,富士康在机械制造、ai技术上也是有底子的,只是近几年跟进较少导致后劲不足,未来大可以加大投入,或寻求与更多人工智能企业合作,加强自己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竞争力。

  据郭台铭透露,富士康正在打造智能生产基地,且目前打造智能生产基地的员工平均学历是硕士。未来5年,富士康也将投资超 .41亿美元招聘顶尖人才,并在所有生产基地部署人工智能应用。依照他的假想,富士康将成为全球创新的ai平台,而非仅仅以制造企业冠名。

  经历了起起伏伏,三十而立的富士康在a股上市后又将踏上一个新的征途。但要真正提升品牌价值,富士康还需要更多的转向消费者行业,打造终端品牌。三十而立的富士康未来将会如何?“代工厂”的标签能否撕掉?只等春暖花开化茧成蝶了。

  本文来源:钛媒体:张方舟_nbjs59 7

  分享到:

  易信

  

  空间

  微博

  更多

  用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薏芽健脾凝胶吃多久
简单的超市管理系统
小孩脾胃虚弱如何调理
相关阅读
你曾经羡慕的人,在起初都貌似完美无缺

你以前喜欢的人,在先前都貌似完美无缺。即便当他逐渐四分五裂转化成一堆...

2023-11-02
用于哮喘脊髓损伤治疗的分子化合物

脑部伤害都会所致永久性老年人,从而受到限制现实生活活动,其主要原因是...

2023-10-12
英国央行助理经济学家:货币政策紧缩还没到头

英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助理经济学家Huw Pill回应,英国的汇率再加还有进一步...

2023-10-11
今后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迈过万亿大关

4月底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开幕新闻发布会,工业生产和智能化部简述...

2023-10-08
一鲸鱼搁浅慈溪象山海域!初步判断是抹香鲸,救援正在进行

19日凌晨8时许,三门县石浦镇铜瓦门大桥除此以外,右边山海域不远处,渔船...

2023-10-06
通威股份(600438.SH)2022-2024年员工持股计划已完成投资者购买 斥资约54.88

通威持股(600438.SH)发布日前,截至本日前披露日,新公司2022-2024年员工持股计...

2023-10-04
友情链接